河北安平县“80”后探寻民族工业——马尾罗

    |     2016年2月28日   |   资讯   |     0 条评论   |    3029

燕赵都市网衡水电(记者李海菊、通讯员刘恩)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丝网生产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始于明弘治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现如今,这一传统丝网产业经过不断创新升级,已经发展到了6大系列、400多个品种、6000多种规格,这些高端丝网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建筑装饰、汽车制造、医药、畜牧养殖等工农业生产和航空、航天、国防等高精尖领域。可是,随着安平金属丝网的蓬勃发展,古老的马尾罗编织手艺已经濒临失传,由此便引发了一个安平“80”后农村青年探寻民族工业——马尾罗的故事。

现代化丝网生产车间

一笔外贸定单引发寻找马尾罗编织技艺

1982年出生的赵士峰是土生土长的安平人,他家一直从事着马尾、马鬃的生产加工生意。2000年的一天,赵士峰接到了一笔来着日本一家公司的订货单:一次性订购大约2500张“马尾罗”,面对这笔诱人的订单赵士峰却了犯愁。马尾罗曾是我国一项非常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产品,丝网之乡安平正是马尾罗的发源地和主要生产、集散地。可是,赵士峰几乎跑遍了全县的每一个村落都没有见到一张“马尾罗”的影子,在马尾罗的“故乡”竟然找不到产品,这让赵士峰陷入了沉思。

一个偶然的机会,赵士峰在农村集市上的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块让他寻觅很久的马尾罗。他如获至宝般地观察、抚摸着这片马尾罗。在赵士峰的再三追问下,摊主才告诉了他马尾罗的来源,在摊主的指引下,赵士峰终于在一户农家小院里找到了它的织造者——赵荣启老人,赵士峰当即把老人的60多张马尾罗成品全部收购,并诚挚地邀请老人给自己织马尾罗,并承诺全部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在与老人的交谈中,赵士峰了解到马尾罗的编织要全凭手工完成,工序繁多、工艺复杂。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很多地方传统的马尾罗已经被各种金属筛网替代,马尾罗市场快速萎缩,所以大家都逐渐停止了马尾罗的生产。虽然找到了懂编织马尾罗的老手艺人,喜悦之后,赵士峰陷入了沉思:单凭赵奶奶的一人之力,何时才能完成这2500张马尾罗?怎样才能把马尾罗这一曾经辉煌一时的民族工业的传承下去?如何让马尾罗编织闪耀在丝网历史的长河中?

老艺人在用古老的丝网织机织马尾罗

马尾罗编织的技术得以恢复和传承

带着这些问题,在执着的坚持和努力下,赵士峰终于又找到了几名保留传统手艺的老人。日本的订单,也没有因为赵士峰寻找马尾罗花去大把时间而取消。面对国外市场的需求,他又找到了赵荣启这样“资深”的技术人员,陷入迷途困境的赵士峰看到了光明。

十多年来,他走遍了全县200多个村庄,分别在苏村、薛各庄等村寻访到了9名会织马尾罗的老人,在他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她们重拾曾经的手艺,并发展农村妇女学习编织技术。就这样2个多月的时间,赵士峰完成了2500张马尾罗订单。 “尽管那笔外贸订单盈利不大,但是那段时间,我骑着摩托车,四处寻找老手艺人,跟着她们学习马尾罗编织,我认为我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13年间,好几个老手艺人过世,目前在全县仅有7个人会织马尾罗了,形势不容乐观啊。有句话说的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打算将这一古老的编织技术推向世界,申请马尾罗非物质文化遗产。”

20多张木质脚踏织机鉴证丝网文化的起源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安平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生产马尾罗的小型木质脚踏机。为更好的传承、保护好这一古老编织技术,赵士峰还收藏了20多张木质脚踏织机,在收藏织机的过程中也让赵士峰感受到了马尾罗对于安平人曾经的意义。

赵士峰与他收藏的古老丝网织机

每一张织机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在参观赵士峰收藏的织机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台织机上都用毛笔写着织机主人的名字。赵士峰指着写有“赵荣国”的织机介绍说,他见到这台织机的时候,赵荣国老人已经过世了,老人在世时舍不得丢掉陪伴了多年的织机,后来她的儿子就把织机悬挂在房梁上,孩子上学时的书包,过年时的新衣服都是老母亲一梭一梭织来的,留着织机是为了怀念母亲。写有“辛书云”名字的织机是赵士峰藏品里面保存最完好一台织机,它曾经是辛书云老人的结婚时的嫁妆……

赵士峰专门腾出了一间屋子盛放收集来的这些织机,一有时间,他便拿着抹布,擦拭飘落在织机上的灰尘。他说,这些织机鉴证着丝网的起源和时代发展的步伐,他要尽一己之力,为马尾罗编织这一古老的民族工业存留点滴星火。

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