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曾经的辉煌 —— 马尾罗

    |     2016年2月28日   |   资讯   |     0 条评论   |    2836

马尾罗~~~,

就是以马尾或马鬃为材质织成的用以过筛的器具。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酱法》曰:“麴及黄蒸,各别抟末,细簁,马尾罗弥好。”

可见,彼时马尾罗已广泛使用,不仅罗面,也罗药末,制黄酱。古代出嫁女在婆家分户立灶时,娘家至亲送炊具、火柴、马尾罗、升、面食、鱼肉等为之起炊,俗称“温锅子”。火柴、马尾罗、升,象征日子过得红火,骡马成群,步步高升。

另外,罗,还有一层精神寄托的喻义。

安平县张罗的历史有500多年,她发源于唐贝村,起初是绢罗,因绢罗比较昂贵,后来改用马鬃尾为原料。

马尾罗加工的关键步骤:先将马尾加工整齐后,就可以上机织罗了。一般加工程序是这样的:将织机的综线装入杼内,每40根左右为一缯,然后将马尾续在综线上,叫续头;先续好的马尾为经线,每20根左右为一绺,在尾部打结,也就是挽成疙瘩;再把铁梃杖【铁辊】穿入结内,分匀,把腰袢绕腰挂在梃杖两端,拉下机杼,脚踏动踏板,经上下分开;后横穿篾梭的马尾为纬线,右手持捆上马尾的篾梭,插入分开的马尾经中,用力拉下机杼磕紧,周而复始,马尾罗便织成了。

罗,还分粗罗和细罗。

细罗密如绢帛,粗罗多是马尾。用粗罗或细罗,这要看主人的心思。最细的罗,能筛出类似六O高精粉;粗罗,主要是筛棒子面、高粱面。

马尾罗

把磨好的粮食放在罗里,只要轻轻摇晃,细细的面粉便落下去,在空气中便散发出一种粮食的香气。

我常常想,假设没有罗的发明,我们吃的食物会是怎样一种粗糙的状态?即使现今先进的磨面工艺,复杂的机器中也不能缺少筛罗这道工序。

罗,多么像温婉细腻而又果敢的灵魂,无声无息吞吐着无限的生活养分,及时而精确地辨析糟粕、精华,不负累,不拖带,干净利落的让人叹为观之!

罗的普遍使用,造就了许多织罗和张罗艺人。

张罗艺人

解放前的安平县,家家户户的妇女以织罗为副业,农桑之外,相夫教子,侍弄家务,抽空,就织罗。罗机放在炕头、庭院、街边,或做饭,或扯闲篇儿,就织出几道罗。张罗,是个走街串巷的行当,我觉得叫“箍罗”更容易理解,就是用柔韧度好的木料,刨得平展光滑后,箍成结实的圆圈状,接口处扒上锔子,镶入口径大小合适的罗底。张罗,自可粗可细,凭主家选择,绢罗、马尾罗、仿绢塑料丝的都有,但马尾罗流行的时间最长、用途最广,所以乡邻们就给张罗的汉子叫“张马尾罗的”。

安平人500年间,与马尾罗不离不弃,相依为生!而今,繁茂的丝网业在安平林立,也仍然没有完全脱离罗的影子。她是丝网的雏形,她辉耀了安平的天空,而今依然熠熠生辉,芳华永驻!!

没有了

已经是最后文章

下一篇:

回复 取消